“特供”生意的兴衰与反思

发布于:2025-07-21 阅读:0
本文聚焦“特供”生意,涵盖山姆会员店选品风波、“特供酒”造假乱象及“电商特供”问题。揭示“特供”背后消费陷阱与特权思想,强调监管、消费者理性及市场公平竞争重要性,剖析“特供”生意困境与未来转型方向。

“特供”一词,在商业领域中曾引发诸多关注与争议。山姆会员店,作为会员制超市的标杆,因选品问题被骂上热搜。会员们原本对山姆充满信任,认为它是可以“无脑入”的超市,但如今却因选品不能让他们满意而感到愤怒。尤其是在上架好丽友之后,会员们觉得山姆变了。

山姆会员店

山姆会员店自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,2019年随着我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而爆火。它精准地抓住了中国中产阶层的心理,通过会员费制造等级区隔,利用“凡勃伦效应”吸引消费者。其爆款商品通过网络平台传播,让山姆会员成为一种生活精致的标签。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山姆的问题逐渐暴露。会员们抱怨山姆下架了他们喜欢的商品,且上架了一些在其他商超常见的商品,这让他们觉得缴纳的会员费成了智商税。实际上,山姆在去年底经历了换帅,但这并非问题的关键。山姆在中国接近特供生意的经营模式,才是最大的问题。为了维护会员,山姆将成本转移到供应商头上,导致供应链和品控压力增大,负面消息不断。

除了山姆会员店,“特供酒”市场更是乱象丛生。2024年12月24日,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“特供酒”清源打链专项行动罚没物资全国统一销毁活动,共销毁13.2万瓶“特供酒”及9.2万件包材。所谓“特供酒”,大多是以低价酒冒充高档酒,甚至用酒精、香精加色素勾兑而成。这些不法商家打着党政机关和军队的幌子,欺骗和误导消费者,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,严重损害党政机关和军队形象。

特供酒

“特供酒”之所以有市场,一方面是消费者认为“特供”能标榜身份、体现品位,送礼待客有面子;另一方面是商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,普通酒打上“特供”标签价格就能大幅上涨。为了打击“特供酒”乱象,相关部门开展了专项行动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但随着互联网发展,一些不法分子转移到线上销售,利用直播割消费者韭菜,因此加大对平台的监管和治理至关重要。同时,也要引导消费者自觉抵制“特供酒”,培养理性消费意识。

在电商领域,“电商特供”也曾是一个热门话题。早期,家电行业为避免电商冲击线下渠道,生产出“电商专供款”。然而,消费者发现这些“电商特供”商品往往是低价低质的代名词。同一品牌型号的产品,线上线下质量存在差异,这让消费者对“电商特供”产生了不满。不过,随着电商的发展,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。一些品牌商借助电商平台,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定制生产,实现了从“电商特供”到“消费者特供”的升级。例如新宝电器的东菱绞肉机,采纳拼多多平台用户需求大数据和研发建议,集中满足消费者需求,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成绩。

电商特供

“特供”生意的兴衰反映了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。无论是传统的“特供酒”,还是新兴的“电商特供”,都需要以消费者为中心,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。商家应摒弃特权思想,遵循市场公平竞争原则,为消费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商品。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,维护市场秩序,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只有这样,商业市场才能健康、有序地发展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特供生意 特供酒 山姆会员店 电商特供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