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今夏蝉鸣“大爆发”,原因几何?

发布于:2025-07-21 阅读:0
今夏上海蝉数量激增,蝉鸣、滴液困扰市民,话题冲上热搜。专家称今年是蝉的“大年”,不同品种叠加出现。此外,气候、绿化等因素也助力蝉繁衍。虽给生活带来不便,但蝉是生态重要一环,大家应以平常心看待。

随着盛夏来临,上海市民被大量蝉所困扰,蝉鸣吵得人睡不着,树下滴液也带来诸多麻烦,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。那么,为何今年上海的蝉如此之多呢?

上海蝉多

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周兴苗介绍,蝉存在“大小年”现象,今年遇上蝉的“大年”,不同生长周期的蝉品种叠加出现,多种类同时迎来“大年”,使得蝉的数量格外多。比如常见的黑蚱蝉生长周期一般为3 - 5年,蒙古寒蝉则是5 - 7年,今年这些不同种类的蝉同步迎来羽化高峰。

气候条件也是蝉大量出现的重要因素。过去几年,上海冬季和早春气温偏高,土壤保温效果好,加快了蝉若虫的发育速度。2025年,上海先是经历超长梅雨季,为土壤补充了充足水分;紧接着又迎来持续高温,地表温度升高,这样的土壤湿度和温度条件,恰好达到蝉若虫羽化的最佳标准,大量若虫便集中蜕皮羽化。上海市林业总站昆虫研究室主任陈明华也指出,2020 - 2022年连续三年冬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.2 - 1.8℃,土壤冻结期缩短,若虫越冬死亡率降低约30%;2021年上海夏季降水量较常年减少25%,适度的干旱让土壤保持疏松透气,有利于蝉若虫存活;加上今年5月气温平稳回升,没有出现倒春寒,羽化成功率创下新高。

城市绿化

上海城市绿化的发展,为蝉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。近年来,上海持续推进“生态之城”建设,绿化覆盖率不断提升。悬铃木、香樟、柳树等蝉喜爱的树种,在大街小巷、公园绿地随处可见。这些树木不仅为蝉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——树汁,还是它们产卵的理想场所。每一棵健康的乔木,都能承载数十只蝉完成生命周期,绿化面积的扩张,直接提升了蝉的生态容量。同济大学景观设计系教授李岩团队的研究显示,中心城区法国梧桐的覆盖率从2010年的18%提升至2022年的27%,这种树皮粗糙、汁液丰富的树种正是蝉最偏爱的寄主植物。

对于市民反映的“滴水”现象,周兴苗解释,这些液体可看作是蝉的尿液。蝉以植物汁液为食,其肠道会将吸收的汁液部分排出,这种液体除了水,还含有氨基酸、糖类等营养物质,因此带有甜味,但对人体和衣物无害,只是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和清洁上的麻烦。而蝉鸣较往年更为明显也是因遇上“大年”,这是雄虫在成熟阶段的求偶行为,与城市照明、绿化等关系不大。

生态环境

蝉数量增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其实也不大。蝉的成虫阶段很短,通常只有几周时间,最多一个月多,鸣叫时间不会太长。其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在产卵时将卵产在树枝的嫩梢部分,对植物有一定影响。此外,蝉的若虫在地底下以植物根部汁液为食,若遇上天气干旱且若虫数量多,可能也会对植物生长有影响。不过,蝉的若虫在地下生活时,通过挖掘洞穴,能疏松土壤,改善土壤结构;成虫羽化后,又为鸟类等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,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,维持着城市生态的平衡。

针对市民关心的如何解决蝉鸣和滴液带来的困扰,周兴苗认为,完全解决蝉鸣难度很大,这是大自然的一部分,也是夏天的标志,没必要苛求“完全宁静的夏天”,可自行前往无蝉鸣的地方。至于滴液现象,可通过打伞等物理隔绝方式应对。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已启动应急响应,在世纪公园试点区,工作人员采用物理防治法,在树干1.5米处缠绕20厘米宽的粘虫带,单棵树日均捕获成虫17只;同时引进声波干扰设备,通过发射特定频率声波驱散聚集蝉群。对于普通市民,专家建议在住宅区可以定期清理树下落叶,破坏若虫栖息环境;庭院种植薄荷、迷迭香等驱虫植物;避免使用广谱杀虫剂以免伤害天敌。

华东师范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陈小勇教授指出,上海蝉群爆发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生态失衡的典型案例。随着暖冬现象常态化,蝉的生命周期正在从传统的5 - 7年缩短至3 - 5年,这意味着爆发频率会增加。城市管理者正在重新审视绿化策略,据悉,新版《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》将增加树种多样性指标,规定单一树种比例不超过40%。科研机构则加速开发生物防治技术,包括培育本土寄生蜂种群、利用蝉病原真菌等。

希望大家以平常、和谐的心态看待这一自然现象,接受大自然的正常规律,不必因此造成过多困扰。蝉鸣虽扰人,但也是生态和谐的一种象征,让我们学会与这些小生命和谐共处,感受自然的韵律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上海 大小年 城市绿化 生态环境

相关文章